close

人際關係裡的離開有很多種,有的是生離死別、有的是感情分手、有的是自然而然就淡了、有的是在大吵一架後老死不相往來...

人有感情,很難辨別哪一種分開最痛,但如何訴說『想念』卻是所有關係失落中,最哀慟但也最具有成長與復原的機會。

《記憶中的擁抱》描述一位事業有成、資質聰穎的童書創作父親,帶著四歲女兒外出採買時,結帳後一轉身孩子就失蹤了的故事。

在BBC One上,可以看到BC的後續訪談↓↓↓

這裡我想針對三個情緒觀察點來分享:

undefined

一、每段關係對行為必有影響

關係牽扯到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越是安全與緊密的關係,對行為或行為的延續都極具影響,且超越原始目標或失落情緒。

從電影中,每當父親離家時,總會在門上貼個紙條「我現在不在,馬上回來」,即使這對於鄰居來說非常詭異,哪有人會公告全世界小偷「歡迎光顧」?但對於等待失蹤女兒回家的父親來說,這行為即使有可能陷自己於險境,依然不能放棄;他甚至在無意識中,將這樣的舉動,視為「自己依然完全相信孩子會回家」而不能不做的堅持。

又或者這對夫妻分居後,先生來到遙遠的村莊探視妻子;即使先生以為自己已經難過到再也沒辦法與人有性關係,但他們依然在見面後,陌生卻又熟悉的進了房間。雖然先生看起來生活一團亂,妻子則是逐漸回歸平靜,但他們兩個人卻都還是無時無刻的『感覺』到女兒可能還是在身邊的幻影。

當摯友與男主角分享退休後的生活,表達在森林中奔馳且尋找過去無社會束縛的童年自我時;儘管男主角意識到摯友心理狀況不對勁且需要幫助,但他依然不由自主地陷入失去孩子的父親狀態。這份沉重的自責,使男主角不僅無力從愛女失蹤父親的狀態抽離,關注當下正在與他坦白心中痛苦的好友,甚至還大聲斥責這位朋友居然妄想在叢林間『找到遺失的孩子』。畢竟,當一個人在野外 終於找到 遍尋不著的人時,那究竟代表著什麼樣的意味?

undefined

二、尋找、想念、不放棄

究竟從哪個時間點(做到什麼程度)才開始可以放棄?

我想這是許多失落的人共同在吶喊的困惑。不論是遺失的孩子、曾經的生活、追求的夢想、說好的約定;因為世界上有太多事情超過個人努力所能掌控,所以人最終也只能透過掌握『自己的信念』,持續去做一些當下可能看似徒勞無功,但『或許』只要堅持就還是有希望的行為。#此部分可參考Brené Brown(2016)。勇氣的力量:勇敢正視情緒,從「跌倒、學習、再試一次」,重新定義自己的故事。馬可孛羅出版設

男主角不斷的尋找,從每個轉角閃過的身影、每個恍神的片段、每個走過窗外的女孩,直到他某天在路上,經過一間小學時,突然發現疑似自己女兒的女孩時,他瘋了似的衝進學校,打斷課程,並且跑去想與那個女孩說說話。學校班導與校長知道這個知名兒童作家遭遇的故事,她們非常謹慎但希望不傷害他的,讓他理解他眼前的女孩是別人家的孩子。男主角最後坐在校長室獨處痛哭時,他幾乎是用盡了全力在包容『絕望』與『堅持』這兩股聲音的掙扎。

undefined

三、轉折需要等待

有些人或許會認為失去關係雖然很痛,但只要正視失落,終究能走下去繼續生活;有些人則是會繼續抱持著這樣的痛苦,依然堅持不斷反覆尋找。

這故事將視框透過遙遠的鏡頭,說出了不一樣的畫面:

失去孩子的母親,雖然看似生活回到平靜,但她即便是最後說出:『或許接下來換她來找我們了』;她心中依然保留著一個屬於女兒的位置;

失去孩子的父親,雖然生活不斷圍繞著尋找孩子,但在時間沖刷後,他也哀傷的說出:『我多渴望能記得妳所有的細節...』

或許某些關係,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放下想念的,這時候唯有好好經歷這種想念,並不斷提醒自己如何回到持續去愛這個人,生活自然就會漸漸出現新的體驗。

undefined

其他部分:

這部電影與另一部最美的安排,都是在描述父親失去孩子的調適;分別是由英國與美國拍攝,兩部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敘事、拍片、場景與細節有文化上的差異。推薦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電影資訊參考:

記憶中的擁抱(CatchPlay官網)

[觀後感] The Child in Time:在時間中遺失的孩子 (悅世界/部落格)

衍伸電影:

最美的安排/Collateral Beauty (本站)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Benedict Cumberbatch 關係失落
    全站熱搜

    §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