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暗視界觀後心得
因為看不見,所以也看不見自己和人事物之間的距離。
因為看不見,所以也看不見自己和人事物之間的距離。
影片中不停的提醒觀眾,視障者有美好且值得開心的信心;但是就算再樂觀,也還是會有難過的事情。不過看完這部電影,我發現那些哀傷,通常都是因為心冷了,所以才會感受到難過;「他們並不因為自己看不見而傷心」。
這部片子很緊湊,步調很快,所以我是直接重頭看到尾才開始思考他的拍片目的與意義。
首先想到的是有關早期介入的部分。一位弱視的成年人,他想到自己小的時候,在學校都很害怕自己被老師點起來唸書。因為沒有人知道『他是看不見,所以才唸不出來』;並不是他學習不認真。
接著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班上的活動。裡面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興趣,他們也都有各自的專長。他們都表現很好,只是外在:不論是父母、手足或者外人,都有一些視障的成見。尤其是看到小朋友們在對於未來選擇執業的舉手表決:「他們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不會上大學、未來可能就是做按摩師。」他們尊重按摩師的職業專業,也認命的知道自己最有可能就是做按摩師,可是他們還是有自己的夢想;有多少人是自願去做『唯一』被認可的工作呢?有些時候,某些成見跟家庭經濟背景有關,每次遇到那種家庭因素的問題時,常常都讓人不知道該怎麼安慰。法律對於視障的保障,反過來看,反而漸漸的變成世人對他們的限制。
視障的小朋友,他們因為看不到,所以彼此的感情都很真誠美好且脆弱。即便是明眼的人,也不見得可以理解身邊人的情緒,另外,明眼人就算理解了旁人的情緒,卻又為了維護自尊或者什麼,所以往往保持著某種界線。視障的小朋友,他們看不見朋友傷心是為什麼,所以會忍不住做出內在的歸因。可是他們處理人際的方式和一般的小朋友不太一樣。或許是因為我一直都在升學主義的明星學校上課,所以大家都很鉤心鬥角,就算真的有誤會或者什麼,往往不是不處理,就是讓問題變的更嚴重。我看到小朋友因為擔心,是不是自己說了什麼,讓朋友不愉快,所以哭著寫了一封信給朋友;希望表達某些情緒。這讓人很感動。要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這樣坦率,世界似乎可以變的更友愛。
他們相信旁人所灌輸的觀念:是因為自己太早鑽出來(誕生),所以才看不見,一切都是自己的錯;不用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因為只有壞事才會發生;旁邊的人情緒不好,也都是自己的問題。他們看不見,所以對於旁人唯一可以給他們的刺激『聲音』,也就是語言,非常的敏感。
我看電影的時候,我第一次就發現了,有些小朋友可能需要情緒上的調適;有小孩的手上有慣性咬傷的傷口,壓力很大。他們只敢走到校門口,門外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可怕了。要是沒有帶視障柺杖,那更是連回家的路都可能找不到。要出門走路,寧願回到房間聽收音機。
就像老師上課說的,我們太習慣於視覺學習,所以才會覺得視覺相當的重要。我看到影片中,有聲書的錄音。雖然我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有聲書,不過這是我第一次正式看到有聲書的錄音畫面。我試著把眼睛閉起來聽他唸,然後拿出書來看;我發現,他們不能習慣用看的走路,用摸的比較有安全感;就像我可以試著用聽的看書,但是也覺得很沒有踏實感。
整班的小朋友同時一起打字的時候,有種很特別的感覺。他們的書不知道夠不夠多?還是很快就會把僅有的書摸完了?或者,他們將來也會有個作家,專門只出點字的作品呢?然後我看到其中有一個小朋友在摸鋼琴上面的字時,我才發現原來點字似乎是用英文組合,而且也是學習英文。我以前常常偷偷摸著電梯按鈕上面的點字,幻想著哪個字是國字的上?哪個是國字的下?看樣子觸摸到的應該是up 或者 down. 另外,更令我訝異的是,原來點字長的跟我們看到的英文字並不相同。而影片中的小朋友,也很不可置信的拼命摸著鋼琴上面的木刻。
我一直很難理解,為什麼要把障礙歸類?答案應該是:因為教育或者醫療,所以他們分的越細,就越可以明確的作出幫助。視覺障礙和聽覺障礙絕對不一樣;就像多重障礙和肢體障礙也有很大的不同。
可是真的單純考試的時候,癲癇要寫在哪邊,我完全沒有辦法理解。
這種感覺,是不是就很像沒有障礙的人,看著障礙的人的感覺?
管你是視覺障礙還是智能障礙,總之,你就是有障礙。你就是只能做那些工作,你就是黑黑的、暗暗的、躲在角落的。管你是不是智商正常、甚至資優,只要有視覺障礙,你就安分的在邊邊按摩就好了。要不然就是要麻煩父母親,不停的陪在旁邊,才有機會慢慢的往上追求學業。但是有障礙的人到最後,還是有障礙的事實是不會變的。
不知道為什麼,這部片子其實還滿正面的,可是看完之後的感覺很傷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