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影片:《再見瓦城》預告片之一

2017.02.28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很多人在爭論二二八的功過是非,而我決定繼續去關注離鄉背井(跨文化、新住民、移工)議題

《再見瓦城》是由出生於緬甸、16歲來台灣求學、隨後取得台灣國籍的導演趙德胤所拍攝;其故事描述男女主角從緬甸偷渡到泰國打工的經歷。

《再見瓦城》吸引我想去觀賞的原因,是這種近乎於寫實的類型與主題,通常很難獲得關注,但本片卻在第53屆金馬獎獲得六項提名(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美術設計)與該年度伯爵年度優秀獎,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73屆威尼斯影展之歐洲電影聯盟大獎最佳影片。

※部份朋友可能會擔心,得獎很多的電影該不會是那種看不懂的電影;本片並沒有這種困擾,對於想要了解緬甸、泰國、台灣文化的朋友,非常推薦

影片:《再見瓦城》預告片之二

本片從獨立製片轉型為商業電影,故混合著兩者的特點,形成一種獨特的拍片步調與敘事線,將真實揉合幻想的奇妙氛圍。

真實的部分,除了導演本人與其家人的生命經驗外,故事線結合了社會新聞、泰國與緬甸的生活、文化、宗教、兩國之間在人文、政治、行政的明確與模糊交疊空間。

奇幻的部分,包含故事時間斷層的場景切換、女主角下海打工在旅館接客的意象處理;漂亮的呈現出生命細節模糊與即使空白,依然可以讓觀眾腦補並追上劇情。

又導演長期在台灣生活,故我在欣賞的過程,很快可以抓到很多台灣文化視角的韻味在其中;同時也能理解導演為何會特別定格與處理在某些(台灣文化較少的)元素。

看完電影前後,會做功課的人就會開始搜尋相關影評,這裡推薦三篇(本網誌外)衍伸閱讀:

《再見瓦城》:告訴你華裔異鄉客的生存困境,仿若不歸的悲歌

《再見瓦城》偷渡打工的無奈

越界後的漫長等待:《再見瓦城》的寫實哀愁

影片:《再見瓦城》幕後花絮:關於愛情的部分

小小的觀影心得:

移工多是從故鄉跨洋漂流到工作機會更多、工作收入更高的國家,企圖賺錢養活自己與自己的家人。反觀接收這些移工的國家,多數人對移工的想法是較為負向的、廉價的工作勞力;早期台灣外籍新娘的仲介風氣,也是在雙方價值與文化都未釐清的情況下,往往造成婚姻生活的衝突;這本身帶有文化優越感和排他性的概念,其實並不見得都符合目前日新月異的跨國科技、交通與現狀。

偷渡是沒辦法經由合法(收龐大手續費或行政程序直接排除)管道,由地下管道前往其他國家,這當中帶有:沒有護照、國情不同、語言不通,且相對移工或新住民,其生活條件更加嚴苛。是以,這部電影與其說是愛情片,我個人認為更像是在描述求生與生活的故事。

異鄉生活是非常寂寞的,偷渡者必須忍受因身分問題而非工作能力而造成的找工作困境、適應狹小的生活空間、與家人分別難以聯絡、語言上的隔閡、可能被臨檢、被人瞧不起、被朋友排擠、連工作一天後好好在床上睡覺都會被警察挖起來臨檢...今天可能在朋友家借住、明天可能住到僅有一面之緣的朋友親戚家、後天可能住警局、大後天可能跟陌生同事一起睡在打工場所提供的大床...其生活可以說是在風中飄零。

這種情況下,能夠支撐著一個人持續做著不甘願但也無可奈何的單調、雜亂、甚至是危險的工作的理由是什麼?

隻身在外,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愛情來穩定生活,是常見的選擇;但當愛情穩定,開始觸及生活時,人們的價值觀就會明確的展現。

男主角渴求的是可棲身的愛情,他的家人已經有部分在泰國落地生根,雖然他也想要透過泰國較高的工資與匯差,存夠錢後回到緬甸去自己開業,但他並不覺得自己親戚選擇的工廠生活不好。就薪水層面來說,相較泰國都市的工作,工廠賺得可以說是更高,所以他並沒有想要去弄身分證或工作證的動機。男主角只求穩穩工作、存夠錢、結婚、回國。這裡也暗示了男主角的生長背景、社經地位與學歷技能,男主角認為即使弄到了工作證,在泰國都市也難以找尋工作。

女主角選擇的是盡可能多賺錢並養活遠方亟需的家人,她在緬甸的學經歷較好,對生活與工作條件有一定的期望,但礙於自己是家中的長女,不得不拿出超出一半的工資匯錢回家。她在打電話回家時,除了期待母親寬心、交代匯款方法、並特別叮嚀要讓弟弟妹妹好好念書。她並不覺得泰國就比緬甸好,她認為泰國也只是自己的跳板,自己有更遠大的志向,希望未來存夠錢、弄到身分證明可以到台灣工作,擁有更好的生存與生活條件。

相對於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安穩看電影、雖然有紛擾的本省、外省、原住民、新住民等不同民族的融合正在磨合,但台灣人的世界觀的確太過偏頗與狹隘。許多人自視過高,連鄰國的東南亞文化國情都不了解,隨意喊出前進東南亞之類的口號,而未曾聽見對方的想法或聲音。即便留學生離鄉背井,多半也可預期接下來的學習生活;與不得不偷渡者的情況,從生活到工作都無法確定的模糊、強烈的孤寂與生存焦慮相較,實在是相差太多。

直接評論男主角是恐怖情人、對愛情太依賴、佔有與執著,恐怕忽略了偷渡者背景與泰國緬甸鄉村文化的考量。

當男主角發現女主角打工的地方,也有個男孩對女主角有意思時,男主角的擔心是實際的:女主角大可以選擇一位泰國人交往,弄到身分證的可能性更高。即使這裡也包含了性別與佔有的議題,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其中現實的恐懼與影響力。又當女主角做了越來越多要離開男主角的行為時,這本質上已經在否認並破壞了男女主角之間的信任與男主角對自己現階段生活的價值與意義詮釋。

女主角的原生家庭生活壓力,讓她不得不接受這麼多難受的無奈,又無法對任何人發脾氣或宣洩自己的委屈(這或許也與泰國緬甸是佛教盛行的文化有關),只好將所有的心理能量轉移到取得更好的生活條件,所以為了取得身分證而不擇手段,做了各種超越道德界線的事(非法偷渡、非法打工、電影暗示的性交易或偷取男朋友的錢、好籌買假身分的金額等);但從她拒絕協助偷渡的車夫暈車藥、三番兩次要求要拿到證件才肯給錢,可知她其實瞭解這些箇中眉角、不安與不信任。直到她好不容易終於暫時能在泰國以新身分工作時,電影因男女主角對生存與愛情的價值觀落差過大而結束。

從整部電影來看,可以看見男女主角因為經濟與生活,不得不奮鬥與努力;兩人從互相依偎幫忙,到最後因為價值觀落差過大而分離。

這當中穿插了太多議題,其甚至略談到了吸毒的困境(這與導演之前拍攝的《歸來的人》、《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冰毒》議題相關);是以,當我在看本片時,除了想到助人工作者可能會提到的情緒管理、兩性教育外,我也想要更加了解政治、文化、宗教、經濟、社會結構對一個人的影響。

影片:《再見瓦城》導演專訪

衍伸閱讀(本網誌外):

中緬邊境的越境者和地下交易

描寫從緬甸偷渡泰國的陌生男女 趙德胤《再見瓦城》入圍威尼斯

是緬甸造就趙德胤導演的強悍:我們都是被體制操弄的小人物

衍伸閱讀(本網誌內):

若從紀錄片學習;貼近多元文化脈絡的try

其他類似影片:

被剝削的夢/It Happen Just Before(臺灣國際女性影展此片簡介

arrow
arrow

    §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